當前位置:首頁 > 信息傳達 > 領導動態
領導動態
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2007年“城市規劃信息化建設武漢論壇”的主旨報告
瀏覽次數:2973中國城市規劃信息化發展進程
建設部副部長 仇保興
二OO七年六月十六日
各位嘉賓:
上午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建設部對“城市規劃信息化建設•武漢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
我國正在進入城鎮化高速發展期,快速城鎮化引發歷史性巨變,對城市規劃提出前所未有的強烈需求。城鎮化勢必消耗資源能源,建筑用能在我國能源總消費量中所占比例已從1978年的10%上升到目前的28%左右;城鎮化需要消耗大量城市用水,我國有400多個城市缺水,正常年份城市缺水60億m3,日缺水量達1600萬m3。按目前的發展趨勢預測,2010年后將進入嚴重缺水期。與此同時我國水源普遍受到污染,城市水域受污染率已高達90%以上;城鎮化引發城市環境污染,城鎮民用建筑(非工業建筑) 的運行污染物排放量占總發電污染物排放量的22%~24%,建筑垃圾每年高達1億噸;每天生成的生活污水達580萬m3,污水處理的壓力日益增大。建筑活動造成的污染約占全部污染的34%;城鎮化引發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建設和旅游事業的發展矛盾,城市的文物古跡、風景名勝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和人為的破壞,特別是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生動載體,體現城市風貌特色和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資源的城市中優秀近現代歷史建筑的損毀,亟待切實加強保護。
面對我國當前波瀾壯闊的中國城鎮化歷史浪潮,擺在我們面前的歷史性任務是:節約土地、保護環境、節能降耗和傳承文化。
為了應對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上述嚴峻挑戰,中共中央在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將“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作為我國“十一五”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提出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推進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必須堅持以規劃為依據,以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功能培育為基礎,以加強管理為保證。
建設行業主要針對規劃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技術支撐能力不足,城市功能方面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共享與服務功能較弱,城市管理方面社會經濟綜合管理滯后于城市建設發展等三個方面突出矛盾,重點研究城市新型遙感應用技術,城市空間信息基礎設共享技術、城市基礎設施管理與運營技術和城市管理數字化監管技術,以解決嚴重局限城市規劃作用發揮、嚴重局限信息和市政基礎設施效能體現、以及嚴重局限城市管理與服務現代化進程的主要技術瓶頸問題,為實現強化城市規劃、創新管理制度、提升城市功能和加強城市管理的戰略任務,提供信息化技術保障。
下面重點介紹下城市規劃信息化工作取得的主要進展與成果以及存在的問題。
一、城市規劃信息化取得重要進展
城市規劃信息化在我國政府部門信息化開展應用最早、技術種類最多、構建難度最大、普及程度最高、發展速度最快。自80年代末,城市規劃管理、設計和監督部門在國內最先引入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全球定位、工作流、物理探測、衛星遙感和航空遙感等先進信息化技術,構建出基于上述多種技術的城市空間基礎設施系統、城市規劃管理系統、城市規劃設計系統、城市遙感監測系統、規劃公眾參與系統等實用化業務運行系統,率先全面實現了城市規劃設計、審批管理、實施監督等主要工作環節人機互動作業的信息化工作方式變革。
(一)基礎設施信息化
全國已經有200多個城市建設了城市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系統,主要承擔城市規劃設計、管理、監管等業務系統需要的基礎地形數據、基礎遙感數據、規劃設計專題數據、規劃審批專題數據、規劃監管專題數據管理、更新與服務的信息化任務。“十一五”期間城市空間基礎設施系統將承擔巨大的數據生產、維護和更新任務。據估算,在“十一五”期間城市地理空間信息生產與需求的圖紙總量約為2337.7萬張,數據量為:23.4T。其中:城市基礎地理空間信息圖紙量665.3萬張,數據量6.6 T。城市基礎地理空間信息圖紙量和數據量分別占“十一五”期間城市地理空間信息生產與需求總量的28.4%和28.2%。城市各行業專題地理空間數據圖紙1672.4萬張,數據量16.8 T。城市各行業專題地理空間信息圖紙量和數據量分別占“十一五”期間城市地理空間信息生產與需求總量的71.5%和71.7%。由此可見,不僅城市地理空間數據的生產與需求總量在增加,而且城市各行業專題應用所需的地理空間專題數據,占總量的三分之二強。因此,要繼續加強城市空間基礎設施系統的推廣與應用,不斷提升城市空間基礎設施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務能力,是實現城市規劃信息化的最重要基礎工作。
(二)規劃設計信息化
全國近千個取得資質的城市規劃設計院全面采用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虛擬現實技術和數據庫扽技術手段,初步實現規劃基礎數據管理數字化,規劃設計網絡化,方案展示虛擬化,整體提高規劃設計行業基礎數據管理、規劃方案設計、規劃成果展現等方面的能力與規范化水平。
(三)規劃管理信息化
全國有近300個城市建設和運行了以工作流技術為核心,集成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衛星航空遙感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的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基本覆蓋直轄市、省會、計劃單列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已經成為我國城市規劃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日常辦公技術手段,每年系統處理的審批案卷數以數十萬計,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城鎮化快速發展帶來的規劃項目審批壓力。
(四)規劃監管信息化
近年來,結合我國城市城市規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規劃、城市優秀近現代建筑規劃、國家土地保護規劃迫切需要加強實施監管的現實需要,在全國首批20個城市和178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建設基于地理信息技術、全球定位技術和衛星遙感技術的規劃實施遙感監測系統。通過遙感監測技術的初步應用,已經證明這項技術是規劃實施真實情況的有效監督工具,能夠解決傳統手段無法監管許多規劃實施問題,這個系統將與規劃督察員的工作體系有機對接,以建立立體式互補的監管系統。屆時,遙感技術與監督制度改革相結合,將會開拓一個有效實時的規劃實施結果監管工作新局面。
(五)規劃參與信息化
不少城市在規劃項目審批前期咨詢和規劃方案成果社會參與階段,構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和航空遙感、計算機輔助設計以及虛擬現實技術基礎的規劃方案和規劃成果咨詢與評議信息系統,為前期咨詢專家和后期公眾參與,提供了可視化、數量化、網絡化和圖文一體化的交互式信息平臺,為我國城市規劃決策民主化、人性化奠定了技術基礎。
(六)業務聯動信息化
城市規劃信息化的長足發展,不僅改善了城市規劃、設計和監管的技術環境,同時正在展現越來越明顯的業務聯動的發展趨勢。
在城市空間基礎設施發面,在線數據生產、維護和服務已經走出城市規劃管理和設計領域,已經為城市土地、房產、城管、執法、供水、排水、環衛、園林、市政、公交、供暖、燃氣、電力、電信、公安、應急、救災、地質、航空、測繪等各個行業提供更為廣泛的服務。
在城市規劃管理系統方面,正在日益與數字城管、工程監管、土地監管、數字房產、數字執法、數字市政、數字管網等信息化系統整合應用,顯示出條條系統整合應用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與服務中的巨大優勢。
二、當前規劃信息化發展中的問題
信息技術作用認識不足。信息化技術在城市規劃設計、管理和監督主要工作環節,可以實現傳統手工方式無法企及技術支撐作用。但是,全國過規劃界對信息化技術實現海量規劃基礎數據獲取、管理與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規劃設計快速生成、修改和規范,信息化技術實現規劃審批高效透明,信息化技術實現規劃實施過程可視化、數量化、定位化等作用,在認識上還有差距,一定程度上形成規劃信息化發展的主觀障礙。
信息化標準滯后信息化。由于我國城鎮化發展迅猛形式,工業化與信息化并行的發展等歷史因素的影響,城市規劃信息化實際是一種跨越式的發展模式,在尚未實現工業化奠定的規范化、標準化的基礎上,以信息化推動標準化、規范化。因此,相對發達國家實現規劃信息化而言,我們要在信息化的同時完善標準化。規劃行業對標準化、規范化對信息化的基礎作用,只能逐漸提高,勢必形成標準化落后于信息化的局面。
信息資源孤立共享艱難。規劃信息化的必然成果之一是方便信息資源共享。在標準化滯后于信息化,條條管理體制制約的雙重困擾下,數以百億計的信息化數據資源、軟件資源、設施資源共享依然是舉步維艱。
條條系統整合迫在眉睫。規劃信息化呈現出超越條條信息化的羈絆,逐步發展成為整合條條應用資源,逐漸形成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公共服務閉合管理數字化的新趨勢,順應城市規劃信息化新趨勢的需求日益凸現。
三、城市規劃信息化發展方向
技術應用法制化。根據我國政府電子政務的總體指導思想,城市規劃信息化應該取得一定的法律地位。在城市規劃領域,在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的同時,注意將城市信息化要求納入法律法規體系,以保持規劃信息化的法律地位、驅動力和生命力。
技術應用數量化。面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節約土地、保護環境、節能降耗和傳承文化的主要矛盾,充分利用城市規劃積累的寶貴電子化海量數字資源,積極開展節約土地、保護環境、節能降耗和傳承文化等方面數量分析,量化調控方面的研究與應用,逐步改進城市規劃以定性規劃、定型決策為主導的落后管理方式。
技術應用實時化。今后,城市規劃信息化要把注意力轉移到城市前期空間控制、批后過程監督和結果精密考核等預防、監督和考核的環節上來,為徹底變革城市規劃重設計、重審批、輕監督、請問責的落后管理機制奠定技術基礎。
技術應用集成化。“十一五”期間,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研究方面,主要安排了全數字化航空遙感數據獲取技術、社會經濟信息空間化整合、遙感目標快速分類與識別等關鍵技術研究。這些研究成果要進一步與規劃行業現存的地理信息技術、全球定位技術、工作流技術有機整合,共同構成城市規劃信息化的新型技術和應用基礎。
基礎數據共享化。在“十五”初步取得在線跨行業基礎數據共享與服務的基礎上,“十一五”期間特別要推廣和普及基礎空間數據和主要專題數據的共享與服務。
大力推進標準化。“十一五”期間,在構建城市信息化標準體系的同時,重視和促進規劃信息化標準化的基礎研究與標準貫徹工作,清除信息和技術共享障礙,擴展信息化成果覆蓋范圍。
為了完成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最快速度的中國城鎮化發展的艱巨任務,全國規劃管理部門和工作者在法規變革、管理變革、設計變革和技術變革等方面充分發揮聰明才智、辛勤勞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式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的豐碩成果,城市規劃信息化是這些陳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城市規劃行業的同行們能夠結合我國城鎮化發展各個階段的實際需求,不斷努力,不斷創新,為實現中國特色的城市現代化而共同奮斗。
最后,預祝論壇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