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息傳達 >
我國信息化規劃擇機出臺 將積極推進“三網融合”
瀏覽次數:965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正在成為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舉措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全面提高國家信息能力,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辈稍L中一位權威人士告訴《瞭望》新聞周刊,按照黨的十七大對信息化最新論述,關于信息化新的戰略目標正在進行工作和思路方面的調整。
1月24日,《瞭望》新聞周刊從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和國家發改委等單位舉辦的“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討會”上了解到,十七大報告提出的“五化并舉”(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和“兩化融合”(工業化和信息化),將成為國家信息化戰略布局的新要求。
上述權威人士回顧說,“九五”時期信息化還是信息產業的一部分,“十五”時期信息化開始與信息產業并行,“十一五”尤其是十七大開始,信息化不但囊括了信息產業而且成為新時期、新形勢下覆蓋和支撐社會經濟實現科學發展的基礎性戰略舉措。據其透露,“十一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將會在近期擇機推出。
他強調,新的戰略規劃,將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加速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信息化。信息化的驅動力要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推動力要以改革和創新為主,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強信息產業作為信息化的發展重點,特別強調信息化惠及全民的宗旨,和講求實效、注重質量、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則。
在這個基礎上,要統籌規劃,資源共享,打破條塊分割,整合網絡資源,促進互聯互通;需求主導,走低成本高效益的發展道路,讓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自主創新、安全可控,力爭控制核心技術,把信息安全擺在信息化突出位置,堅持積極防御;協調發展,堅持建設和應用相結合;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既兼顧軍事需求又發揮軍事需求對國家信息化的積極推動作用。
搶奪戰略制高點
采訪中,著名計算機和人工智能專家、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潘云鶴院士告訴《瞭望》新聞周刊,十七大報告中對信息化的論述,“使我們看到中央對信息化不但高度重視,而且準確地把握著發展趨勢,與時俱進地推動前進。這既來自于中國現實需求,又來自于世界發展視野?!?
現在,信息化日益成為全球競爭的戰略重點??梢哉f,信息化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難得機遇和重大挑戰,尤其是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思想文化碰撞、戰略資源爭奪、政治軍事較量的新舞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競相制定和實施國家信息化戰略與行動計劃,力圖搶占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比如,新世紀以來,日本的《電子日本戰略》、歐盟的e-Europe計劃等。在全球信息化進程中,加緊實施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已成為增強國家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同時,信息技術重大突破孕育著生產力的新飛躍。進入新世紀,信息技術革命勢頭更加迅猛,微電子技術向納米級、集成系統方向發展加快,計算技術向超高性能、網絡化方向演進,模擬信息技術全面向數字技術轉變。信息技術與生物、空間、納米等技術深度融合,新一輪技術變革蓄勢待發。這將深刻影響世界經濟發展模式,推動生產力發生質的飛躍。我國正在實施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強化信息技術創新帶動生產力跨越式發展,已經刻不容緩。
而且,信息化正在成為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信息資源開發將極大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信息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和生產要素。“十一五”期間我國面對著巨大的資源、能源和環保壓力,必須深化信息技術應用,大幅提高信息化對社會經濟的科學發展貢獻率,和發揮其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優勢。
尤其值得高度重視的是,信息化也成為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有效途徑。信息網絡日益成為拓寬群眾參與、傾聽群眾呼聲、溝通社情民情的重要渠道。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好、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解決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安全生產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迫切要求社會信息化和經濟信息化并重并舉、協調發展。
“兩化融合”是主戰場
“推進‘兩化融合’是貫徹十七大信息化論述的核心主線,也是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和加速信息化的重點。”國家發改委高新技術產業司司長許勤向《瞭望》新聞周刊指出,大力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其中關鍵環節就是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十七大提出要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反映了中央對信息化、工業化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敝醒胝哐芯渴腋敝魅梧嵭铝t從三個方面向《瞭望》新聞周刊介紹了這后面深刻政策內涵。
其一,在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時序上,信息化和工業化必須同時推進,不再分前后,搞先工業化后信息化。結合起來搞,對整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工業化任務遠未完成的中西部地區。
其二,空間上信息化和工業化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共生共長。離開工業化,信息化就失去了依托的基礎和服務的對象;離開信息化,工業化不可能生存更不可能發展。如果說工業化是人的骨骼和肌肉系統,那么信息化則是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所以沒有信息化的工業化,就好像一個人成了“植物人”。
其三,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上,信息化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因為信息化依托的技術是當代人類科技的最新成果,是在工業技術的進步上發展而來,信息技術更具有優勢。所以只有信息化技術的成果,才能大大縮短我國工業化的進程,發揮我們的后發優勢,支持改革整體戰略,這對于我國在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實現的情況下來實現信息化,顯得特別重要。這要求我們要運用信息化的技術成果,加快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潘云鶴院士指出,世界上已有很多強國走過了各具特色的工業化歷程,但只有那些善于將最有前途的新技術融入本國工業化的歷程,并在繼承與吸收的基礎上勇于和善于創新的民族,才能造就出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工業化浪潮。而“兩化融合”正給中國的生產力發展提供了這樣一個機遇。
然而,他認為中國信息化發展的不足正在于缺乏中國特色,關鍵是對“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皟苫诤稀笔且环N深層次的信息化過程,而不僅僅是信息產品的普及與應用。它需要用信息技術來解決各行業的問題,促進工業行業的技術創新。這就需要大批R&D的立項與執行。尤其需要信息行業有全局意識,帶頭融合。
但當前我國各行業研發工作令他擔憂,中國人對世界強國的跟蹤與趕超意識過濃,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別人的軌道。關注“帶動”較多,關注“促進”較少。尤其是信息產業的融合意識尤其不佳,急需改變信息業與其他工業的“兩張皮”現象。
所以,潘云鶴建議,“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劍鋒應直指產品創新,“即使是最傳統的產品,也存在著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廣闊空間。尤其是我國大量的傳統產品已占領了廣闊的國際市場,以信息技術使之結構調整,增加效率,節能減排,走向高端,不但是‘兩化融合’的重要任務,而且最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高潮?!?
堅決突破關鍵技術和機制
“十五”以來,我國信息基礎設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信息產業成為國民經濟主要支柱產業。
2007年中國互聯網用戶達到2.1億戶;電話用戶2007年1~11月達到9.09億戶,無論固話、移動電話還是總量都居世界首位;信息產業2007年預計實現銷售收入5.6萬億元,增長18%,產業規模將躍居世界第二;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完成4500億美元,增長23.6%,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為37.6%。
但是,我國面臨的信息化發展仍然問題很多:基礎網絡和信息資源的共享水平低,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問題突出,“三網融合”未取得實質性進展,信息技術應用總體水平不高,信息化對工業化帶動作用尚未充分發揮,體制機制尚須完善,等等。
權威人士告訴本刊記者,針對這些問題,新的信息化規劃將會做出新的調整,目標就是堅決突破制約我國信息化戰略實施的技術和體制障礙。
比如在新一代網絡工程領域,繼續實施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增加核心節點,拓展骨干網,建設駐地網,加快IPv4向IPv6過渡等實驗和應用推廣。加快建立TD-SCDMA移動通訊產業體系,加強第四代移動通訊研發,研究和制定相關標準。加快廣播電視數字化改造,建設基本覆蓋全國的有線、地面、衛星一體化數字電視網絡,建立集制造、內容和運營一體的數字電視產業體系。
尤其是TD-SCDMA技術,有關權威專家向本刊記者表示,正在建議盡快發放TD-SCDMA經營牌照,使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成為TD-SCDMA的主營業商,同時上半年將TD-SCDMA實驗網從現在的四個城市擴大到所有的省會城市和沿海發達城市。并以TD-SCDMA標準的應用為契機,培育中國信息設備制造方面的像諾基亞、愛立信、INTEL、IBM這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同時,新規劃將進一步深化電信和廣電體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打破行業壁壘,加快促進“三網融合”工程。權威人士介紹,下一步將抓住多媒體業務快速發展的機遇,積極穩妥發展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等新業務,探索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發展的新模式和新技術,組織實施分區域、分階段、多方式的業務和網絡融合試點工程。整合各類網絡資源,推進互聯互通,形成支持綜合業務的信息網絡平臺。開放和推廣融合性業務應用,綜合利用信息資源,積極推進“三網融合”。
鄭新立告訴本刊記者,推進三網融合,可以取得巨大的效益,不僅可以使用戶降低使用費用、推動信息的普及,而且用一根線代替三根線可以帶來信息傳播基礎設施的大量節約,據測算可節約數千億元投資,“但如此好事,早就寫入了‘九五’、‘十五’計劃乃至‘十一五’規劃,卻至今未有突破。”對此,他特別希望各主管部門能夠協調各自利益,在2008年推出一個“三網融合”的實質性突破方案。
摘自:粵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