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息傳達 >
劉志峰:落實科學發展觀 推進小城鎮可持續發展
瀏覽次數:1339全國政協常委、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房地產研究會會長 劉志峰
小城鎮是整個城鎮體系的基礎,是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在人口、產業、服務等市場要素的重要聚集地,是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落實黨中央關于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重大決策中,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現狀和問題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小城鎮建設也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主要表現在:
(一)綜合承載力不斷增強。小城鎮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據統計,我國小城鎮吸納的流動人口占全國流動人口的40%%左右。一些小城鎮已經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鎮發展的典范。
(二)服務“三農”作用不斷加大。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109個鎮的調研,小城鎮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從1985年的62%%下降為2005年的38%,二、三產業從26%和12%增加到38%和24%,有58%的農村勞動力在鎮域范圍內實現了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的轉移。同時,小城鎮還服務了現代農業發展。
(三)規劃工作不斷加強。以《城鄉規劃法》為基礎,法律法規和各種技術規范不斷完善,城鄉規劃逐步向公共政策轉變。編制完成了《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和27個省、自治區的城鎮體系規劃,有力指導了各地小城鎮的發展。
小城鎮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一是發展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薄弱,產業支撐不夠。二是過度依靠土地投入發展經濟。三是地區發展不平衡。四是環境污染嚴重。
二、目標與思路
總體目標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不斷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積極穩妥地推進小城鎮健康可持續發展,努力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基本思路是:
(一)統籌城鄉,引導小城鎮可持續發展。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的高度,統籌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抓住國家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這個難得的發展時機,正確處理城市、鎮和村莊三者之間的發展關系,促進小城鎮步入與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同步健康發展的軌道。要逐步降低進入城鎮的門檻,使億萬農民有能力就地就近轉移,在小城鎮生活和發展,享有與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和同質化的生活條件。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產業,保護生態環境,走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
內蒙古烏審旗政府與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聯合開展了創建首家中國人居環境示范鎮活動,專門制訂了生態人居文化城市建設規劃,力爭把嘎魯圖鎮建設成為融草原風情、文化特色、人文景觀為一體,經濟發達、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全國一流的縣域生態型文化宜居城鎮。
(二)統籌區域,強化小城鎮協調發展。要正確處理好小城鎮與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的關系,按照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促進小城鎮健康有序發展。東部地區要加強小城鎮與大中城市之間的網絡化聯系,有序推進城鎮群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提高小城鎮發展質量;中部地區要大力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不斷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增強小城鎮發展的內在動力;西部地區要推行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集中式小城鎮發展戰略,促進人口向承載能力強的中心城鎮集聚,保護好小城鎮發展的資源和生態環境。
(三)規劃優先,產業帶動,促進小城鎮科學發展。要加強各級政府對城鄉發展空間的規劃管理,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護耕地,優化環境,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原則,抓緊編制統一協調的小城鎮發展規劃。尤其要重視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和鎮規劃的編制,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注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發展,使小城鎮成為農村與城市在市場、信息、交通、科研和文化上溝通的紐帶。要注重產業發展,把發展小城鎮與發展產業、工業園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農業服務業,引導鼓勵各類企業向小城鎮聚集,形成產業互動的格局。要從城鎮區位、資源特點、功能定位和自然歷史條件出發,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工業帶動、資源開發、商貿流通、服務農業、旅游度假等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生態文明、設施良好的小城鎮和新城鎮。
(四)深化改革,推動小城鎮全面發展。一是要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薄弱環節建設,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改善創業條件。要抓住當前擴內需、保增長的有利時機,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加快完善道路、電網、給排水、供氣供暖、垃圾污水處理、通信廣播網絡等設施,切實改善小城鎮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二是要大力發展城鄉統籌的社會公共事業,加強小城鎮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建設,提升小城鎮集聚生產要素和服務周邊農村地區的能力。三是要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責任和監管職能,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四是加強小城鎮節能減排,大力推進節約用水、再生水利用和生活垃圾資源化,鼓勵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和應用。我國在垃圾焚燒發電技術上并不落后,關鍵是要大力推廣應用。
三、保障與措施
發展小城鎮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我們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集中力量、突出重點,著力研究和解決好以下幾個重大問題:
(一)轉變小城鎮發展模式。近幾年,我國每年城鎮化增長率約1個百分點,每年有一千多萬人從農村新遷入城市和小城鎮。為了保障新增城鎮人口的生產、生活需要,必然要求增加部分城鎮建設用地。18億畝耕地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我國的小城鎮發展用地必須堅持節約集約用地,保持緊湊型的空間發展模式,挖掘小城鎮的用地潛力,科學合理用地,保證宜居環境,避免和防止盲目擴大小城鎮鎮區面積。要轉變小城鎮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發展要與資源適應,與環境和諧,堅決不走以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的老路子。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遵循區位優勢、資源條件、歷史沿革、國家導向、地域文化等原則,優化升級產業結構 。
(二)重視小城鎮人居環境建設。國內外小城鎮發展成功經驗表明,選擇小城鎮居住、生活的主要原因是,向往小城鎮田園詩歌般的人居環境。因此,人居環境對人們居住地的選擇起著重要作用。與大城市相比,小城鎮的居住和建筑密度不但要低,且市政設施和服務水平不能落后。要加強對森林、草原和濕地的保護,重視小城鎮周邊農村環境和景觀整治,保持良好的田園風貌。要努力改變城鎮規模越小,人居環境越差的局面,下功夫解決污水和垃圾污染,不斷改善小城鎮的居住環境。要運用經濟杠桿促進小城鎮的環境建設,鼓勵民營企業進行投資,參與運營。烏審旗在人居環境示范城鎮創建活動中,組織開展“城鎮人居環境與居民生活意識”大型調研活動,探索人居建設公眾參與新模式,幫助政府更準確地了解和把握居民對人居環境建設的真實需求,進一步完善人居環境建設評價體系。
(三)大力發展省地節能環保型住宅,推進住宅產業化。建筑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45%%,其中住宅能耗占2/3。發展省地節能環保型住宅,對于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意義十分重大,這是實現住宅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徑。一方面要完善標準體系,加強技術集成和推廣應用,組織開展對省地節能環保型住宅的認定、能效測評、標識以及標準實施的監督檢查。另一方面,要完善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激勵機制,以經濟手段調節和引導市場主體開發建設、購買使用省地節能環保型住宅。要構建住宅產業化技術平臺,搭建產業聯盟,形成一種新的機制,推動住宅產業化的發展。同時,要大力發展全裝修成品住宅,逐步取消“毛坯房”。開展小城鎮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目前全國約156億平方米城鎮住宅中,鎮地區住宅面積約63億平方米)。
(四)加強對小城鎮發展的金融政策扶持。一要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建立以政府資金為杠桿,以市場運作為基礎的融資機制,廣泛吸引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參與小城鎮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經營,為小城鎮建設和發展提供資金保證;二要鼓勵城市周邊及相鄰的小城鎮共建共享基礎設施,實現規模化經營,提高投資效益;三要重點支持小城鎮鎮區內部的道路、供排水、環境整治、信息網絡等公用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不斷完善投資環境。
(五)加大小城鎮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小城鎮是實現自然、人文資源的永續利用和有機更新的物質載體,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就是保護小城鎮發展的原動力,合理地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能夠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當前,要加大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力度,積極推動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的發展。中西部地區小城鎮發展的一個優勢,就是經濟活動對環境影響相對較小,環境污染少,保有大面積的綠色生態環境和傳統人文習俗,我們可以充分依托這種優勢,深入挖掘當地文化特色、民族習慣、生活方式和歷史遺存,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實現小城鎮可持續發展。
(來源:《中國建設報》2009-08-27 要聞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