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息傳達 >
中山市以民為本努力打造新型宜居城市 精心構筑美好幸福家園
瀏覽次數:1885[2009] 全省建設宜居城鄉工作現場會經驗交流材料
以民為本建設新型宜居城市
中山市人民政府
中山是一座充滿“博愛、創新、包容、和諧”精神的幸福城市。在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我們以占全省 1% 土地面積、 2% 戶籍人口,創造了多年全省第 5 的經濟總量。人均生產總值 1.4 萬美元,城鄉收入比為 1.8 : 1 ,城鎮化率為 86.7%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主要經濟指標去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今年基本高于省平均水平。上半年實現生產總值 708.7 億元,同比(下同)增長 7.3% ; 1-8 月 ,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2542.5 億元,增長 10.7% ;固定資產投資 322.8 億元,增長 16.1%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81.1 億元,增長 14.4% ;出口 111.5 億美元,下降 10.1% ,降幅為珠三角最小。擁有“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和諧之城”、“中國十佳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市”、“中國十佳休閑宜居生態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一批城市殊 榮,被國家《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為統籌城鄉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中山從珠三角傳統農業縣發展成為珠江口西岸令人矚目的現代化城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歷屆黨委政府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以科學的理念和幸福的追求來建設城市、經營城市、發展城市,努力 構建“適宜創業、適宜創新、適宜居住”的新型城市。我們的主要做法和體會是:
一、讓城鄉建有所謀,建設“幸福中山”
孫中山 先生有一句名言,“發展文明,非僅關于財富一方面,并負謀人民之幸福與安全”。城市不僅是高樓林立,更是承載人們心靈歸宿的家園。作為城市管理者,我們一直把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責任,努力打造現代城市,精心構筑幸福家園。
一是謀劃早。上世紀 80 年代,中山就開始抓城市規劃編制。比較早地提出了全市規劃“一盤棋”思路,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和城鄉建設規劃、資源開發和宜居環境規劃統一起來,合理劃分功能區域。比較早地實施了城鄉“一體化”戰略,將全市 1800 平方公里土地全部納入規劃,對城鄉土地、城鄉建設實行統一開發管理,統籌基礎設施、產業布局、規劃建設、生態環保、公共服務等,為城市科學發展奠定了規劃基礎。
二是起點高。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中山先后以新加坡作為城市建設管理的對標,以澳大利亞墨爾本作為城市經營發展的對標。選派了 7000 多人次到美國、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香港和北京、上海等國內外著名高校培訓,學習城市建設管理先進經驗,市鎮村三級領導班子都有喝過“洋墨水”的干部。大批量的跨出國門干部培訓,讓各級管理者們從更寬的視角、更高的立點來經營城市,牢固確立起人與經濟、社會、自然全面協調發展的城市建設理念。
三是聚民意。營造人民群眾的城市歸屬感和幸福感,必須讓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家園的規劃建設。我們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充分吸納民智。每月舉辦一期城市論壇,讓市民直接為城市建設管理出謀劃策。實施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政策出臺聽證制度,讓群眾充分感受自己是這座城市的主人。獲得第 22 屆世界城市濱水杰出設計“最高榮譽獎”的岐江公園、占地 500 畝的全民健身廣場等,都是政府在聽取民意中,將商業旺地棄商還民,給市民留下了怡養身心的寶地。
改革開放以來,中山獲得的國家級城市榮譽很多,但有一項來自民間的選評最令我們欣慰,就是中山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每一票都凝聚著市民對我們這座城市的認同。
二、讓人民住有所適,建設“宜居中山”
城市之所以能夠超越建筑的集合,成為飽含幸福感的家園,根本在于體現了人的色彩。中山在城市建設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近年市財政 6 成、新增財力 7 成投入城市民生工程建設,做到“ 5 個全覆蓋”。一是安居建設全覆蓋。投入 10 億元建設全民安居工程,所有鎮成為國家或省優美鄉鎮,人均居住面積 35 平方米 。去年僅廉租房小區工程市財政就投入 2 億元,一期工程建有規模達 4. 5 萬 平方米 、 地處中心城區 、 占地 1. 1 萬 平方米 的 優質住房 580 套。投入 11.5 億元建設農民集中居住新村 25 個。二是通訊網絡全覆蓋。實現村村通電、通郵、通電話、通寬帶、通廣播電視。三是醫療衛生全覆蓋。所有鎮區成為國家或省級衛生鎮,村村建有衛生站,城鄉養老保險和住院醫保實現基本全覆蓋,門診醫保覆蓋率今年達 80% 以上,建立起市鎮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做到“小病在家門、大病住醫院、康復回社區”,讓市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四是均等教育全覆蓋。中山是廣東第 3 個省級教育強市,所有鎮區是省級教育強鎮,高考錄取率連續 4 年全省第一,優質學位達 9 成以上。擁有占地 3000 多畝全國較大規模的職業教育園區。五是文體設施全覆蓋。市財政投入 100 億元打造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做到鎮鎮建有圖書館和健身廣場、村村建有農家書屋和健身園,成為我省唯一全部鎮區文化站達到省特級以上標準的城市,所有全民健身設施免費向社會開放。
三、讓環境居有所安,建設“綠色中山”
綠色是一座城市的生命,保護生態環境、讓市民持續安康,是惠及子孫后代的使命。我市高度重視環保工作,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就提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理念,把生態保護放在與經濟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來抓,致力于建設“碧水藍天綠地花鳥城”,先后獲得全國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等榮譽。 2004 年中山啟動創建全國生態市工作,投入 100 億元建設一批生態環保工程,生態市創建通過省級驗收和國家技術核查。一是碧水工程。投入 10 億元綜合整治內河 1300 公里 ,打造生態河流。二是治污工程。 24 個鎮區全部建有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水集中處理率達 87% 。建成全省第一批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對全市重點污染源實時監控。建設三大組團式垃圾綜合處理基地,垃圾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被國家有關部門作為典范推廣。三是綠化工程。 在土地資源緊缺情況下,仍然拿出全市 1/9 土地,設立五桂山生態保護區,全市綠化覆蓋率達 40% 。四是清潔生產工程。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的環保型項目,近年起碼拒絕了 1000 億元規模的污染項目投資,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排全省第一。五是生態農業工程。發展高效特色生態農業,建有一批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近 4 成村整村成為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讓市民都吃上放心食品。
四、讓社會行有所暢,建設“和諧中山”
平安和諧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內涵,也是建設美好家園的努力所在。我市近年積極構建“大平安中山”。一是暢通城市道路。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市形成“四高速五縱六橫九加密”的路網布局,基本實現“市域半小時生活圈、鎮區 15 分鐘上高速”目標,做到村村通公路、村村建有候車亭、村村通公交。隨著廣珠輕軌、沿海鐵路、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的規劃建設,中山成為粵西連接深圳、香港的黃金走廊。二是提升城市管理。比較早地成立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將涉及城市執法管理的各種職能,綜合到一個部門統籌管理,健全市鎮村三級城市管理網絡,獲得全國“城管執法規范化建設示范城市”稱號。連續 16 年四屆被評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單位,成為全國 27 個獲得“長安杯”的城市之一,市民安全滿意率連年超過 91% 。三是美化城市心靈。秉承孫中山文化深厚的歷史積淀,形成了“博愛、創新、包容、和諧”的新時期中山人精神。連續 22 年舉辦“慈善萬人行”,每年正月十五海內外中山人匯集一起,為公益慈善事業出錢出力, 22 年共募集了 6 億多元慈善資金,成為中山最具特色的城市文明品牌。先后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創新獎”、“全國慈善事業發展成功范例”和中國公益慈善領域最高政府獎“中華慈善獎”,中山連續兩屆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四是優化城市政務。完成了四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起“一網式”行政服務在線, 53 個部門 530 個審批流程全部實現網上辦理,一般項目由 17 個工作日縮短為 2 個工作日,重點項目審批政府投資部分由 350 個工作日縮短為 98 個工作日,社會投資部分由 230 個工作日縮短為 81 個工作日。我市因此被《規劃綱要》明確為創新行政審批方式改革試點城市。
面對新的發展要求,中山認真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努力建設“一個樞紐、兩個基地、三個試點”,即打造珠三角三大經濟圈重要交通樞紐,建設沿海產業帶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珠江口西岸重要服務業基地,抓好統籌城鄉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創新審批方式改革試點和省產業集群升級創新試點。全面增強城市優秀文化、優良環境、優質產業的“三優實力”,加快向適宜創業、適宜創新、適宜居住的新型城市邁進。我們衷心希望 孫中山 先生的故鄉,能給各位留下美好的印象,讓我們共同建設更加美好幸福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