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息傳達 > 政聲傳遞
政聲傳遞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2017年工作要點的通知
瀏覽次數:615


粵府函〔2017〕109號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南粵古驛道
保護利用2017年工作要點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2017年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7年5月12日
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2017年工作要點
為進一步做好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打造“升級版”綠道,推動歷史文化保護與農村人居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和扶貧開發、鄉村旅游、戶外體育運動等工作相互融合,促進古驛道沿線農村面貌改善和經濟發展,現提出2017年工作要點如下。
一、加強古驛道本體保護
(一)出臺規劃指引和規范標準。2017年10月前出臺《廣東省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古驛道示范地區規劃建設標準》《露營地規劃建設指引》等規劃指引,制定歷史文物信息表述標準,在省域地圖上標明古驛道及其周邊區域資源情況。(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國土資源廳、文化廳、旅游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二)構建古驛道標識系統。依據《南粵古驛道標識系統設計指引》,建設滿足各項活動需求和村民日常生活服務功能的立體信息柱,做好標識標牌的制作安裝和養護管理。制定《古驛道交通連接線標識系統設置指引》,提升古驛道與現代道路連接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三)打造完成古驛道示范段。明確韶關市南雄梅關古驛道、韶關市乳源西京古驛道、潮州市饒平西片古驛道、汕頭市澄海樟林古港驛道、廣州市從化錢崗古驛道、岐澳古驛道珠海段、江門市臺山海口埠古驛道和云浮市郁南南江古水道等共106公里驛道(含周邊5公里區域)為2017年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8處示范段。示范段所在地級以上市要制訂示范段保護工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具體任務、工作進度和責任分工,確保按時優質編制完成古驛道示范段保護利用總體規劃、重要節點修建性詳細規劃,加快推動重點項目建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要聯合“三師”(工程師、建筑師、規劃師等)專業志愿者委員會對各示范段進行“一對一”常態化指導和監督。(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各示范段所在市縣人民政府)
(四)做好古驛道保護修復。嚴格按照《南粵古驛道保護與修復指引》,采用生態施工手段科學開展古驛道保護修復工作,保護好歷史遺存的真實載體和古驛道沿線生態格局。涉及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古村落的,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有關規定進行保護。各地要及時準確記錄古驛道保護修復過程中的驛道原貌和周邊環境改善過程,整理并定期上報重要的視頻、圖片和文字等資料。(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文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二、打造“中國南粵古驛道”活動品牌
(一)策劃“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主題線路。深入挖掘南粵古驛道相關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形成南北通融文化遺產線路、葛洪與中醫藥文化遺產線路、湯顯祖嶺南文化遺產線路、瓷器文化遺產線路、香山古道群英故里文化遺產線路、《世界記憶》僑批和銀信文化遺產線路等特定主題的文化之旅。做好廣州黃埔古港、江門臺山海口埠、汕頭樟林古港和湛江徐聞古港等南粵古驛道出海口紀念地規劃建設、統一命名和授牌工作,切實增強我省“一帶一路”文化軟實力。(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文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二)舉辦古驛道體育賽事。籌辦10場古驛道定向大賽,既要充分挖掘和體現當地鄉土資源,又要按照國際標準將其打造成國際知名賽事。將古驛道定向大賽與騎行、房車營地等更多元素結合,豐富賽事形式,提升國際化水平。依據國際賽事市場開發運作規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合理分配收益,重點用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居生態環境改善等工作。(省體育局、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戶外運動協會,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三)開展“驛道依舊在,故人何處尋”尋訪僑批(銀信)后人活動。廣泛收集僑批(銀信)并掃描存檔,邀請專家和僑批(銀信)后人進行解讀。深入挖掘僑批(銀信)背后的故事,對僑批(銀信)后人進行立卡建檔和采訪,通過專題博物館、展覽、網站、紀錄片和出版物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編排話劇《百年僑批》并進行公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文化廳、檔案局、體育局,省委宣傳部,汕頭、梅州、潮州、江門市人民政府)
三、促進古驛道沿線及周邊地區發展
(一)推動名鎮名村保護和特色村鎮建設。示范段所在地級以上市要選取古驛道沿線2-4個有條件的鎮或村申報省級及以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其他地級以上市申報1-2個省級及以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有條件的地級以上市要積極申報省級及以上特色小(城)鎮。(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發展改革委、文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二)加強古驛道沿線農村人居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將古驛道示范段周邊5公里范圍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列為環保專項資金支持重點地區。加大對沿線農村危房改造的指導和支持力度。各示范段所在地級以上市選取1-2個項目申報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省環境保護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三)推進古驛道沿線村莊對口精準扶貧脫貧。將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與社會主義新農村連片示范建設工程相結合,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貫徹落實中央“精準扶貧”戰略,加大推進古驛道線路兩側各5公里范圍覆蓋的1300余個省定貧困村扶貧工作力度,重點解決8處古驛道示范段沿線15個貧困村脫貧問題。(省委農辦,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四)完善古驛道沿線交通基礎設施。加強高鐵、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線與古驛道的交通銜接,推進縣鄉公路改造,打通連接古驛道的“最后一公里”,完善沿線露營地、停車場、公交站場、轉換點等設施建設,整體提升古驛道可達性。(省交通運輸廳、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廳、旅游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五)提升古驛道沿線旅游服務水平。加強對省、市主要旅行社的指導,制作古驛道旅游地圖。示范段所在地級以上市要設計2-3條古驛道短途游線路,其他古驛道所在地級以上市設計不少于1條線路。針對不同年齡層次游客的需求設計多種古驛道特色旅游產品,與旅游產業開發、旅游產品制造和民俗發展相結合,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精品項目。完善共享型民宿、房車營地、公共廁所等旅游配套服務設施。(省旅游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六)積極培育古驛道特色農產品。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充分利用古驛道沿線自然和人文優勢,培育特色產業,對農副產品進行融資融智支持。示范段所在地級以上市要積極培育1-2種特色農產品,申請注冊地理標志商標。(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國開行廣東省分行、農發行廣東省分行)
(七)加強古驛道知識產權保護。加快推進“中國南粵古驛道”“中國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等古驛道項目商標,以及南粵古驛道沿線區域的農牧漁業、歷史文化、休閑旅游等特色資源商標的培育和注冊工作。切實做好南粵古驛道及其沿線區域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商標、版權、專利等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省工商局、知識產權局、住房城鄉建設廳、體育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四、加強古驛道學術理論研究
(一)編著古驛道理論書籍和宣傳出版物。出版古驛道保護利用理論系列叢書,全面展示古驛道遺存、人文底蘊、自然風光及物產民俗。推動古驛道主題郵票設計和宣傳冊、圖冊的制作等工作。(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二)開展古驛道課題研究。組織專家學者對南粵古驛道現存遺址進行勘察考古和實地取證,爭取將南粵古驛道相關課題納入國家或省社科基金項目。(省社會科學院,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三)舉辦南粵古驛道理論研討會。舉辦南粵古驛道保護和活化利用理論研討會,邀請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參與討論,交流古驛道保護和活化利用理論方法,并對研討會作專題報道,提升南粵古驛道學術影響力。(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社會科學院)
(四)鼓勵高校開展古驛道保護利用畢業課題。鼓勵高校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學科競賽、畢業論文(設計)等教學實踐參與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協助有關部門研究創新嶺南文化保護傳承與古驛道保護利用方法。(省教育廳,省有關高校,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五)編撰完善沿線村史。扎實開展古驛道沿線地域文化和特色調查,完善沿線村落歷史變遷沿革、族群和族譜記錄,整理民國及以前的村規民約。將編纂古驛道沿線村村史工作納入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各示范段至少將一間現有古村屋修葺改造成村史館,鼓勵其他地區有條件的村積極實施。(省地方志辦,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五、創新宣傳推廣形式
(一)舉辦古驛道文化創意大賽。積極發動各專業人士、高校師生參與古驛道文化創意大賽,設計包括旅游紀念品、鄉村特色農產品包裝、景觀小品等可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文化創意產品,并做好推廣利用工作,實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教育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二)組織南粵古驛道攝影大賽。示范段所在地級以上市原則上每年面向公眾舉辦不少于3次的攝影、采風、征文等南粵古驛道推介活動,其他地級以上市不少于1次。(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委宣傳部,廣東廣播電視臺,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三)創作古驛道主題歌曲。由省組織創作古驛道主題歌曲,各市收集整理古驛道沿線古譜、古樂、民歌和特色演奏形式,充分發揮群眾積極性,創作地方特色曲目和古驛道活動音樂。(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文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四)充分發揮各類媒體平臺優勢。各地和省各有關部門要積極依托“中國南粵古驛道”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平臺,及時共享發布相關信息,制作古驛道專題宣傳片,并通過電視、電臺、報紙、微博、微信、門戶網站等媒體全方位提升公眾對南粵古驛道品牌認知度。(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體育局,省戶外運動協會,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