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信息傳達 > 政聲傳遞
政聲傳遞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合作框架協議》實施方案的通知粵府函〔2017〕186號
瀏覽次數:402
現將《廣東省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合作框架協議〉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7年7月18日
廣東省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廣東省
人民政府合作框架協議》實施方案
為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合作框架協議》(下稱《合作框架協議》),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加快廣東工業和信息化轉型升級,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部省共同推進全國智能制造示范區、互聯網創業創新高地、軍民融合示范區、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將廣東打造成制造強省、網絡強省和全國信息化先導區,為全國提供借鑒示范。主要目標如下:
2018年,全省建成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3-5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80個、機器人制造產業基地2-3個、大數據產業園15個、工業云平臺2-3個。全省國家級、省級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分別達150家、1000家,省級“雙創”示范大企業達10家,省級“互聯網+”小鎮達26個、其中國家級示范小鎮1個,4K電視用戶達800萬戶。
2021年,全省建成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20個,基本建成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基地10個,建成省級大數據產業園20個、工業云平臺10個。全省國家級、省級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分別達350家、2200家,省級“雙創”示范大企業達20家,省級“互聯網+”小鎮達30個、其中國家級示范小鎮3個,4K電視用戶達2000萬戶。
二、主要任務
(一)創建珠三角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區。推進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設,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制造協同創新平臺,構建智能制造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國家智能制造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支持廣州、佛山市建設國家級智能裝備研究院,在順德區建設智能制造科技產業園,支持惠州市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賽迪研究院分別合作建設華南創新基地、賽迪華南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實施機器人產業發展專項行動,發布機器人產業發展技術攻關和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到2021年,珠三角地區培育10家以上機器人制造及集成骨干企業,建成10個產值超100億元的智能制造產業基地。(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質監局,珠三角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二)創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廣東省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申報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在機器人、增材制造、智能芯片及新材料等領域建設20個左右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并爭創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轉化平臺,推動重點科研成果和核心專利技術轉化為國際、國家標準。(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質監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三)建設珠三角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示范城市帶。發展“新四基”(自動控制與感知、工業核心軟件、工業互聯網、工業云與智能服務平臺)核心技術,支持大企業參與“新四基”技術國家標準制訂,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建立制造業應用需求庫、“新四基”能力供給庫,推動供需雙方精準對接。推進工業云平臺建設,培育一批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應用示范項目。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推動超高速無線局域網在工業領域應用。持續擴大兩化融合貫標試點規模。到2021年,培育10家全國領先的工業云平臺,形成30個云平臺示范項目,培育100家優秀“新四基”供應商和咨詢服務機構。(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質監局,珠三角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四)創建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部省支持軍工集團、部屬高校聯合廣東省屬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探索推廣軍民融合發展新模式,打造民營軍工集團和跨界軍工集團。加快廣州龍穴海洋裝備、深圳智能裝備、珠海航空航天、東莞虎門電子等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基地建設,力爭申報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軍民融合)、國家和省級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基地。到2021年,創建1個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1個以上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軍民融合)、3個以上國家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基地。(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教育廳、科技廳、國資委)
(五)推進4K電視網絡應用與產業發展。實施新數字家庭行動,建設以4K電視網絡為核心的超高清互動數字家庭網絡。在廣州、惠州等市開展4K電視應用示范區建設,向國家申報為國家級新數字家庭應用示范基地,發展“4K電視+”在線教育、醫療健康、電子商務等新應用。制定4K電視產業產品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推動我省重點科研成果和核心專利技術轉化為國際、國家標準,培育壯大4K電視產業鏈。積極爭取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我省率先開通1-2個4K試驗頻道。推動2277個省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對貧困村50M以上光纖接入,滿足4K電視應用條件。(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委農辦,省農業廳、科技廳、新聞出版廣電局、質監局、通信管理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六)創建“互聯網+”小鎮。創建“互聯網+”制造、農業、商務、旅游、創業創新等各具特色的小鎮,發展互聯網與產業融合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打造互聯網經濟集聚區。組織互聯網企業、金融機構、科研院校、行業協會、政府部門,深入開展“走車間、走企業、走園區、走小鎮,送項目、送資金、送技術、送人才、送政策”系列活動,為產業載體和互聯網企業發展提供支持幫助。力爭到2021年,形成8個互聯網產值超100億元的互聯網產業集聚區,“互聯網+”小鎮新增互聯網企業超過1000家,互聯網產值超10億元的骨干企業超過50家。(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國土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通信管理局,省級“互聯網+”小鎮所在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七)推進國家級大型骨干企業“雙創”示范區建設。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大型骨干企業合作共建“雙創”實驗室,建立研發設計、標準制定、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等協同創新平臺,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互聯網、基礎電信、軟件及系統集成等大型骨干企業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一站式“雙創”服務平臺。建設一批“雙創”示范企業、示范平臺、示范園區,支持廣州、深圳等市打造國家級互聯網創業創新產業集聚區,構建基于互聯網的“雙創”新體系。(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質監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八)推動江門市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設。支持江門市創建國家和省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建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完善江門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支持江門市小微企業組建產業技術標準聯盟,共同研制聯盟標準,共享技術創新。統籌用好中央及省級財政“雙創”示范資金,支持江門市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公共服務平臺、創業創新項目等建設。(江門市人民政府,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財政廳、商務廳、工商局、質監局)
(九)建設珠三角國家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實施大數據產業集聚創新發展工程和創新創業工程,建設一批省級大數據產業園、大數據創業創新孵化園。實施“云計算與大數據管理技術”重大科技專項,推進大數據關鍵共性技術和軟硬件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支持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國家大數據重點實驗室和國家信息中心深圳大數據研究院建設。推進省大數據交易中心建設。制訂全省大數據標準體系和統計指標體系,加快推進民生服務等領域數據集和數據應用的開放,推動數據應用創新。2021年前,全省引進和培育6家左右大數據龍頭企業和至少150家大數據服務、產品制造及應用骨干企業,建成10個左右大數據眾創空間,在孵創客和中小微企業數達500家。(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商務廳、質監局、金融辦、通信管理局,珠三角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十)推進國產自主可控系統應用研究與示范工程建設。推進“基于國產CPU/OS的地方政府部門辦公信息系統應用研究及示范工程”、“基于安全可靠軟硬件的復雜辦公系統應用研究及示范工程”等建設,2017年底前部署2000套以上安全可靠終端。組織安全可靠軟硬件龍頭企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機構開展國產化芯片、操作系統等聯合攻關,引導安全可靠自主可控軟硬件企業在廣東落地,推動上下游產業鏈集聚,建立完備的本地化服務體系。2021年前,省、市、縣(區)政府部門辦公系統基本實現國產規?;瘧谩?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質監局、信息中心,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十一)支持廣州市創建國家互聯網創業創新示范區。廣州市制定互聯網創業創新發展實施計劃,大力發展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核心技術,推動互聯網應用服務創新,創建國家互聯網創業創新示范區。2021年前,基本建成“一核”(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五大千億級產業基地(高唐泛娛樂產業基地、花地河互聯網商務產業基地、新造智慧產業基地、中新知識城大數據產業基地、南沙跨境數據服務產業基地)、10個互聯網特色小鎮。(廣州市人民政府,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通信管理局)
(十二)支持廣州市推進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廣州市開展工業互聯網協同創新,完善工業互聯網標準體系,建立工業互聯網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制造業互聯網應用創新需求庫和工業互聯網能力供給庫。開展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推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汽車制造等領域數字化管控、網絡化集成、智能化創新。重點培育5個工業互聯網應用示范項目,推廣新技術、新應用、新模式及優秀行業解決方案。組織工業云平臺服務商、“新四基”供應商、咨詢服務機構為工業企業提供“一對一”診斷評估、方案設計、培訓咨詢等精準服務。(廣州市人民政府,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質監局)
(十三)打造新一代物聯網智慧城市應用示范區。加快推進物聯傳感技術在智慧城市領域的普及應用,推動廣州成為國家首批5G網絡試驗城市,建設面向5G技術的智慧城市示范區,部署基于NB-IoT(窄帶物聯網)的供水、供電、供氣、排水、照明、消防、停車場、社會治安等基礎設施感知網絡,建立“精確感知、精準決策、快速處置”城市管理新模式。發展新一代物聯網產業,培育壯大“基礎芯片—模組—終端—應用”產業鏈。推進物聯網在生產制造領域的深入應用,建設一批基于新一代物聯網的示范車間、示范工廠、示范園區。(廣州市人民政府,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公安廳、住房城鄉建設廳、通信管理局)
(十四)開展車聯網應用試點。支持廣州等市參與國家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應用試點。廣州市建設集研發、孵化、應用示范、第三方檢測和產業化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智能汽車和智慧交通示范區,推廣安全、共享和便捷的智能網聯汽車新應用,參與國家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標準制訂。(廣州市人民政府,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質監局、科技廳、交通運輸廳、通信管理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實施《合作框架協議》推進工作小組。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承擔工作小組日常工作。省各有關單位要按照任務分工,制訂扶持政策,落實配套措施。有關地級以上市要制定實施方案,明確工作目標、工作任務、進度安排和保障措施,共同推動協議各項目標任務落實。(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二)加強政策扶持。統籌省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基金、科技創新發展基金及工業和信息化專項資金,加大對智能制造、大數據產業、信息及信息化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實體經濟產業項目的支持力度,對相關產業重大項目引進、關鍵技術攻關、兼并重組和成果轉化按照“一事一議”原則給予支持。加大用地用海支持力度,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在土地規劃、供地計劃等政策上優先保障重點項目建設。(省財政廳、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發展改革委、城鄉住房建設廳、國土資源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三)加強試點示范。各地重點圍繞智能制造、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軍民融合、“互聯網+”、創業創新、大數據應用等領域開展試點示范工作。承擔珠江三角洲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區、“互聯網+”小鎮等試點示范任務的地級以上市政府要集中資源,全力推動試點示范盡快取得成效。(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發展改革委,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四)加強督查督辦。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要加強對各地、各部門落實協議各項工作的統籌協調、督促指導和督查評估,于每年12月底前匯總全省落實協議情況上報省人民政府。(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附件:重點任務進度安排表